附錄A
(標(biāo)準(zhǔn)的附錄)
調(diào)質(zhì)齒輪控制(關(guān)鍵)截面的尺寸效應(yīng)
本附錄介紹調(diào)質(zhì)(淬火回火)齒輪近似最大控制截面尺寸,以及影響最小控制截面尺寸和因素,圖解確定最大控制截面尺寸的方法,以及部分低合金鋼件的推薦最大控制截面尺寸。
所謂工件的控制截面是指在淬火過程中對工件有力學(xué)性能(硬度)要求部分的冷卻速度有決定性影響的截面。某種鋼材的最大控制截面尺寸主要取決于其淬透性,規(guī)定硬度、理想硬化層深及淬、回火溫度等因素。
圖A1表示幾種熱處理后切齒的淬火齒坯控制截面。
注:若內(nèi)孔直徑小于內(nèi)孔長度的20%,則以外徑為準(zhǔn)。
圖A1控制截面尺寸實例
當(dāng)為了合理選材和/或規(guī)定硬度而考慮控制截面尺寸時財貿(mào)需考慮正常的粗加工余量,而其他加工余量(如為了減小熱處理變形而留余量)則應(yīng)考慮。
圖A2表示兩種油淬(淬火烈度H=0.5)及回火的低合金鋼的推薦最大控制截面尺寸,主要考慮硬度要求范圍、淬火前的正常加工余量以及為得到最低齒根硬度而采取的最低480℃回火溫度。
注:若經(jīng)過試驗數(shù)據(jù)(熱處理)驗證,也可采用高于上述的數(shù)據(jù)的最大控制截面尺寸。
1)為了達到這些硬度要法語,可采用最低回火480℃。
2)對某些特殊齒輪可以規(guī)定理度的硬度值(如375~415HB,388~421HB及401~444HB),但應(yīng)注意因加工性能下降而使成本增加。
圖A2兩種0.40%C低合金鋼的控制截面尺寸
關(guān)于φ200mm以下直徑圓棒的最大控制截面尺寸與截面硬度要求的對應(yīng)關(guān)系,可參考文獻[7]中“淬火圓棒橫截面硬度值預(yù)測圖”及其他已發(fā)表的回火效應(yīng)/淬透性數(shù)據(jù)。
對于φ200mm以上直徑棒材的最大控制截面尺寸,一般要求先對大截面試件進行熱處理試驗,然后進行解剖及橫截面硬度檢測。
有些大尺寸齒輪結(jié)構(gòu)不允許淬火處理而要求正火及回火處理,也要考慮最大控制截面尺寸。但是在同樣材質(zhì)(淬透性)條件下所能達到的硬度值就很低,因此需要改用更高淬透性的鋼材,而且要求試驗性正火、回火處理及硬度檢測。
附錄B
(提示的附錄)
合格證
B1工件合格證
工件合格證確認:加工的產(chǎn)品或來料加工的產(chǎn)品的檢驗結(jié)果是在與來樣相當(dāng)?shù)漠a(chǎn)品加工過程中測取,并且符合合同(訂單)要求。
B2工件測試合格證
工件測試合格證確認:產(chǎn)品性能是在加工的產(chǎn)品或來料加工的產(chǎn)品測試過程中測取,并且符合合同(訂單)要求。
B3驗收測試合格證
驗收測試合格證是由獨立于供方的檢測人員對產(chǎn)品或來料加工產(chǎn)品檢測后開據(jù)的,表明送檢產(chǎn)品滿足合同(訂單)要求。這種合格證可由供方指定的檢驗人員根據(jù)合同所列技術(shù)要求而簽發(fā)。
規(guī)定檢測項目需在產(chǎn)品供方以外的試驗室內(nèi)進行檢測,該試驗定須具備規(guī)定設(shè)施和手段。
附錄C
(提示的附錄)
硬度值換算表
抗拉強度
N/mm2 |
維氏硬度
(F≥98N)HV |
布氏硬度
HB |
洛氏硬度 |
HRC |
HR30N |
770
785
800
820
835 |
240
245
250
255
260 |
228
233
238
242
247 |
20.3
21.3
22.2
23.1
24.0 |
41.7
42.5
43.4
44.2
45.0 |
850
865
880
900
915 |
265
270
275
280
285 |
252
257
261
266
271 |
24.8
25.6
26.4
27.1
27.8 |
45.7
46.4
47.2
47.8
48.4 |
930
950
965
995
1030 |
290
295
300
310
320 |
276
280
285
295
304 |
28.5
29.2
29.8
31.0
32.2 |
49.0
49.7
50.2
51.3
52.3 |
1060
1095
1125
1155
1190 |
330
340
350
360
370 |
314
323
333
342
352 |
33.3
34.4
35.5
36.6
37.7 |
53.6
54.4
55.4
56.4
57.4 |
1220
1255
1290
1320
1350 |
380
390
400
410
420 |
361
371
380
390
399 |
38.8
39.8
40.8
41.8
42.7 |
58.4
59.3
60.2
61.1
61.9 |
1385
1420
1455
1485
1520 |
430
440
450
460
470 |
409
418
428
437
447 |
436
44.5
45.3
46.1
46.9 |
62.7
63.5
64.3
64.9
65.7 |
1555
1595
1630
1665
1700 |
480
490
500
510
520 |
(456)
(466)
(475)
(485)
(494) |
47.7
48.4
49.1
49.8
50.5 |
66.4
67.1
67.7
68.3
69.0 |
抗拉強度
N/mm2 |
維氏硬度
(F≥98N)HV |
布氏硬度
HB |
洛氏硬度 |
HRC |
HR30N |
1740
1775
1810 |
530
540
550 |
(504)
(513)
(523) |
51.1
51.7
52.3 |
69.5
70.0
70.5 |
1845
1880
1920 |
560
570
580 |
(532)
(542)
(551) |
53.0
53.6
54.1 |
71.2
71.7
72.1 |
1955
1995
2030 |
590
600
610 |
(561)
(570)
(580) |
54.7
55.2
55.7 |
72.7
73.2
73.7 |
2070
2105
2145 |
620
630
640 |
(589)
(599)
(608) |
56.3
56.8
57.3 |
74.2
74.6
75.1 |
2180 |
650
660
670 |
(618 |
57.8
58.3
58.8 |
75.5
75.9
76.4 |
|
680
690
700 |
|
59.2
59.7
60.1 |
76.8
77.2
77.6 |
|
720
740
760 |
|
61.0
61.8
62.5 |
78.4
79.1
79.7 |
|
780
800
820 |
|
63.3
64.0
64.7 |
80.4
81.1
81.7 |
|
840
860
880 |
|
65.3
65.9
66.4 |
82.2
82.7
83.1 |
|
900
920
940 |
|
67.0
67.5
68.0 |
83.6
84.0
84.4 |
附錄D
(提示的附錄)
表面硬度銼刀檢測法
D1應(yīng)用
銼刀法做為表面硬度的一般檢測方法,主要用于整體淬硬工件,期優(yōu)點是:
·便攜性;
·可測測由其他儀器無法檢測的部位;
·快速性;
·對表面狀態(tài)(如脫碳及組織缺陷)具有敏感性;
·不損傷受檢部位。
某些只能用銼刀法檢測表面硬度的場合:
·工作齒廓和齒根部位的表面硬度;
·淬火件的脫碳檢驗。
D2原理
銼刀檢測法就是用一把銼刀將受檢工件表面試銼感覺與某一基準(zhǔn)塊的手銼感覺相比較!颁S硬”是指身利銼刀對于受檢部位的試銼比最低要求硬度的基準(zhǔn)塊更硬。這種比較只能依賴于工件試銼與基準(zhǔn)塊度銼的感覺差異。
D3工具
D3.1銼刀
優(yōu)質(zhì)銼刀要淬硬至洛氏硬度66~68HRC,一般從稍低硬度(65HRC)銼刀開始,銼刀齒部鋒利,其鋒利程度影響銼削能力,標(biāo)準(zhǔn)銼刀有必要經(jīng)過硬度檢驗。
a)銼刀大小應(yīng)與工件尺寸相稱,常用銼刀長度為100~200mm;
b)銼刀鋒利性很重要,有經(jīng)驗的檢驗人員可以斷定鈍化失效的銼刀,比較可靠的方法是將銼刀定期在基準(zhǔn)塊上試銼。
D3.2基準(zhǔn)塊
基準(zhǔn)塊尺寸為φ50×60mm盤狀,經(jīng)過滲碳淬火處理接近最低要求硬度值,也可將已知硬度的試件作為基準(zhǔn)塊。階差2HRC的成套基準(zhǔn)塊可組成系列。另外,基準(zhǔn)塊表面粗糙度應(yīng)類似于工件。
D4程度
受檢表面的劃痕和銹蝕對銼刀有阻滯作用,會導(dǎo)致檢測結(jié)果偏差。
檢測高硬度工件時,磨削面比一般加工面難于銼削。
試銼時用手握緊銼刀手柄,食指沿銼刀平背面緊壓,使動作平稱,銼刀也可用拇指壓緊,銼刀緩慢移動,以便弄清銼刀是否有效銼削,銼第一刀后暫停觀察,動作幅度應(yīng)盡量小以延長銼刀壽命。另外壓力的接觸面積誤碼保持一致,這對銼削也有影響。
如果試銼某一工件表面不比試銼最低硬度基準(zhǔn)塊更容易,則稱該工件為“銼硬”。
附錄E
(提示的附錄)
參考文獻
[1]ISO54 通用及重型工程有圓柱齒輪 模數(shù)
[2]ISO10300-1錐齒輪承載能力計算:第1部分:引言及一般影響因素
[3]ISO10300-2錐齒輪承載能力計算:第2部分:表面疲勞強度計算
[4]ISO10300-3錐齒輪承載能力計算:第3部分;齒根彎曲強度計算
[5]ANSI/AGMA2001-C95漸開線直齒和斜齒齒輪的承載能力計算的基本系數(shù)和計算方法,1995年1月
[6]Niemann/Winter機構(gòu)零件ⅡSpringer,Berlin,1989
[7]“冶金學(xué)家實用參數(shù)”,第12版,Timke鋼鐵公司,Canton,ohio,美國,1991 |